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实体肿瘤的非血管介入治疗现状
时间:2024-11-12 浏览次数:1169来源:成都市青白江区中医医院

实体肿瘤的非血管介入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利用穿刺针、导管等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或药物导入肿瘤部位进行微创治疗。这种治疗方式具有靶向、微创、安全、高效的特点,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非血管介入治疗主要有经皮穿刺肿瘤消融术、放射性粒子植入经皮骨成形术等。

1. 经皮穿刺肿瘤消融术

经皮穿刺肿瘤消融术中又包括化学消融和能量消融两大类,化学消融主要利用无水乙醇、乙酸等杀灭肿瘤细胞,而能量消融则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超声消融、冷冻消融等。

1.1.化学消融

肿瘤化学消融术主要是利用无水乙醇、乙酸等化学物质直接作用于肿瘤,通过细胞脱水、坏死、崩解来灭活肿瘤组织。主要应用在肝脏肿瘤的局部消融治疗中。主要适应症为合并严重肝硬化或其他严重心、肺、肾疾病;高龄体弱不能耐受手术或儿童患者;或肿瘤部位特殊,肝内多发病灶或手术后复发者。禁忌症为:肝浸润性生长的巨大肿瘤或者弥漫型肝癌;或伴有脉管癌栓或者邻近器官侵犯;肝功能Child-pugh C级,且经护肝治疗无法改善者;治疗前1个月内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可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及严重血象异常,有严重出血倾向者;顽固性大量腹水,恶液质;活动性感染尤其是胆道系统炎症等;严重的肝肾心肺脑等主要脏器功能衰竭;意识障碍或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

1.2.物理消融

物理消融的技术是指不是通过药物的化学作用对肿瘤进行杀伤,而是通过加温或冷冻等物理因素杀伤肿瘤细胞。常见的物理消融技术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超声消融和冷冻消融等。

1.2.1射频消融

射频消融的原理是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量使肿瘤细胞凝固性坏死。常用的频率为200~500kHz,输出功率100~200W。它的特点主要是对电流传导、组织干燥或碳化不敏感,消融时间快、效果好,区域广,但存在轻微及严重并发症的可能。适应症包括单发肿瘤,直径小于5cm,或者最大直径小于3cm的3个以内多发结节;手术切除后复发或残留小结节,以及部分姑息性治疗患者。禁忌症有肿瘤外生性生长可能导致肿瘤破溃或严重损伤其他组织和脏器;心肺及肝肾功能严重不良;肿瘤弥漫生长或发生远处脏器多发转移;肿瘤过大,预计经一次或数次消融也达不到完全消融的;活动性感染,尤其穿刺部位皮肤炎症未控制的;不可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及严重的血象异常,有严重出血倾向的。

1.2.2微波消融

微波消融的原理是利用微波的高频电磁波,使组织内的分子在高温下产生热效应,导致组织温度升高,从而杀死肿瘤细胞。当前微波消融术频率为2450MHZ。特点产热快,消融效率高,消融时间短,多针联合可扩大消融体积,对电导较差的组织(如肺组织)有更高的对流性和更低的热沉降效应。适用于无法通过手术切除的肿瘤;因年龄、心脏、肝脏等原因不能进行较大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肿瘤,如肝部、肺部的实性肿瘤;姑息性治疗,患者病情严重,肿瘤瘤体大且个数多,其他治疗手段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可以应用微波消融来减少肿瘤以延长患者的生命。微波消融的禁忌症与射频消融类似,通常包括肿瘤外生性生长、重要器官功能严重不良、肿瘤弥漫性生长或多发转移、活动性感染等。

1.2.3超声消融

超声消融也称为高强度聚焦超声,通过将低能量的超声波聚焦于体内,形成高能量的焦域,使局部组织温度瞬间升高至65~100℃,导致组织凝固性坏死。此外,超声消融还利用空化效应和机械效应等综合效应来破坏肿瘤组织。超声消融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手段,具有不开刀、不流血、无辐射的特点。它能够有效杀灭肿瘤组织,同时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较小。超声消融治疗实体器官的恶性与良性肿瘤,特别是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超声消融适用于多种实体肿瘤的治疗,尤其是对于那些手术风险高或无法手术的患者。然而,对于位置不利于超声波聚焦的肿瘤,或者超声波通道中存在骨骼等障碍物的患者,则可能不适用。

1.2.4冷冻消融

冷冻消融的原理是通过冷冻介质(如液氮或氩气和氦气的循环)产生极低的温度,使肿瘤细胞内外形成冰晶,导致细胞结构破坏、细胞膜破裂、微血管闭塞,最终引起细胞坏死。冷冻消融通常涉及反复的冻融循环,以增强消融效果。冷冻消融具有创伤小、靶向性高、能实现术中可视化监测等优点。它能够在治疗过程中减少患者的痛苦,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并且可以用于较大或不规则形状的肿瘤。此外,冷冻消融后的肿瘤组织可作为抗原,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冷冻消融的适应症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肺转移癌、不能手术切除的肺癌等。对于弥漫性肺病灶、胸膜广泛转移伴大量胸腔积液、严重肺功能低下等情况则视为禁忌。

3.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是肿瘤近距离治疗的一种,它通过影像引导技术将具有放射性的颗粒源直接植入肿瘤组织内,在放射性核素持续释放的射线作用下杀伤肿瘤细胞。目前常用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核素为251 (碘-125)和"'Pd (钯-103),分别代表着低剂量率和中剂量率照射。这些放射性核素均释放低能γ射线,穿透距离较短,衰减迅速,可避免对周围正常组织高剂量的照射;由于它们释放射线的能量较低,对医护人员和周围人群的防护变得相对容易。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恶性肿瘤,如头颈及口腔颌面部肿瘤、肺癌、肝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盆腔肿瘤各组织器官转移性肿瘤、转移性淋巴结;难以手术切除或拒绝手术的肿瘤患者;手术切缘估计有残留的预防性治疗;外照射效果不佳或失败的患者。禁忌证有恶病质,不能耐受粒子治疗者肿瘤部位有出血、坏死或溃烂感染放疗不敏感的肿瘤严重糖尿病患者。

4.经皮骨成形术

经皮骨成形术是指全身各部位骨骼疾病的经皮骨水泥注射技术,其中椎体成形术是应用最早、最为广泛的骨成形技术。经皮骨成形术的确切定义是指,在影像引导下经皮穿刺病变骨骼,并在影像监视下,将骨水泥(化学名:甲基丙烯酸树脂)灌注填充骨性骨质破坏的骨骼病变中,从而达到加固骨骼、灭活肿瘤、缓解疼痛的目的。原理:骨水泥注射人病变骨骼后,经集合反应,由液体变为固体,可强化和加固被肿瘤破坏的骨骼;同时骨水泥的聚合反应可产生热量,温度可达60~85°C,骨水泥的热效应、栓塞效应以及毒性效应对肿瘤细胞起灭活作用。适用于椎体转移瘤患者,肿瘤引起局部难以忍受的疼痛、需以止痛剂维持者,或并有椎体病理性压缩骨折者,以及椎体骨髓瘤或淋巴瘤疼痛与椎体压缩破坏明显者。禁忌症为:无症状的稳定性或陈旧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有脊髓、马尾、神经根压迫症状者;椎体完全塌陷呈扁平椎,穿刺困难或骨水泥无法充填起效者;肿瘤性病变不局限于椎体或有软组织肿块者等

非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多种实体肿瘤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选择。尽管非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在肿瘤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的疗效,但在临床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和风险。并且非血管介入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肿瘤患者,治疗适应症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肿瘤的特性、患者的整体状况和预期生存获益。因此,多学科团队合作在治疗适应症的选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出血、感染和肿瘤针道种植等,术后的密切监测和及时处理并发症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综上所述,非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在肿瘤治疗中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同时也面临技术挑战和风险管理问题


作者: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