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实体肿瘤的血管介入治疗现状
时间:2024-11-12 浏览次数:614来源:成都市青白江区中医医院

肿瘤的血管介入技术通过导管选择性地进入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抗癌药物及栓塞血管物质,阻断肿瘤生长所需的营养供应,实现杀伤并饿死肿瘤细胞。从治疗的方式可分为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上腔及下腔静脉综合征的支架置入治疗等。

1.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

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原理是采用经皮动脉血管穿刺(股动脉穿刺为主),在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的引导下进行选择性或超选择性动脉插管,将导管前端直接置于靶血管内灌注化疗药物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由于药物对敏感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取决于药物浓度和有效的接触时间,因此通过选择性动脉插管技术将化疗药物经肿瘤供血动脉直接注肿瘤组织内以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减少血药浓度,提高药物效价,并可为长时间灌注药物创造条件,从而提高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其操作主要是基于动脉穿刺插管技术将导管前端置肿瘤供血动脉内,再经导管注化疗药物。化疗方案一般参照静脉全身化疗方案,但有些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需经体内活化后才能起化疗作用,直接灌注将失去动脉插管灌注化疗的意义。化疗剂量一般为全身静脉化疗方案一个疗程药量的2/3,不超过全身静脉化疗一个疗程的用药量。如应用植入式动脉导管药盒系统,则可方便长期动脉灌注化疗。主要适应证如恶性实体肿瘤的姑息性治疗外科手术前的辅助化疗复发、转移瘤的化疗。禁忌于碘过敏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有血管插管禁忌证患者一般情况差,心、肺、肝功能不全患者不宜行静脉化疗患者。

2.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TAE

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采用动脉插管技术,经导管选择性地将栓塞物质注肿瘤动脉血管内使其阻塞,造成肿瘤缺血坏死,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对肿瘤病灶引起的出血,经导管向肿瘤出血动脉内注栓塞物质可产生栓塞止血作用。通过选择性动脉插管技术将导管插入肿瘤供血动脉或出血动脉内,再经导管注栓塞物质(如微球、明胶海绵、金属钢圈、聚乙烯醇栓塞微粒、无水乙醇等)闭塞肿瘤供血动脉。适用于富血供的良恶性实体肿瘤,不能手术切除的肿瘤,TAE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肿瘤生长少数良性富血供肿瘤,如子宫肌瘤可通过栓塞起到肿瘤完全消失或明显缩小的作用术前辅助性栓塞可缩小肿瘤体积,减少术中出血,提高肿瘤切除率,如肾癌、脑膜瘤、鼻咽血管纤维瘤的术前栓塞肿瘤侵犯或破裂引起的出血,如宫颈癌、鼻咽癌、肝癌大出血等的栓塞止血治疗肝癌、肝硬化合并脾脏功能亢进的栓塞治疗。禁忌证有全身衰竭、恶液质、严重肝功能损害、严重肾功能不全、心功能失代偿等。存在栓塞后综合征(包括栓塞部位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各种原因导致的栓塞剂误栓、局部或全身感染等并发症可能。

3.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

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采用动脉插管技术,经导管将化疗药物和栓塞剂通过肿瘤供血动脉同时注肿瘤组织,化疗药物以较高浓度、较长时间停留于肿瘤内,在降低体循环的药物浓度的同时减轻全身化疗毒性作用通过肿瘤血管的栓塞作用促使肿瘤细胞缺血坏死,以获得更好的肿瘤治疗效果。肝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是最有代表性的肿瘤栓塞化疗技术,已成为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应用最为广泛的栓塞化疗方法是将化疗药物(顺铂、阿霉素等)与超液态碘油(lipiodol)混合成乳剂进行微血管水平的栓塞化疗,或再加上明胶海绵颗粒近侧血管栓塞,也有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浸泡抗肿瘤药物或药物微球进行栓塞化疗。适应证有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肺癌盆腔恶性肿瘤等。禁忌证与动脉灌注化疗禁忌证相同也同样存在栓塞后综合征、化疗药物引起的毒副反应、栓塞剂误栓或过度栓塞、栓塞后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等并发症可能

4.上腔及下腔静脉综合征的支架置入治疗

上腔静脉综合征是由上腔静脉或头臂静脉显著狭窄、阻塞导致血液回流受阻所造成的一组综合征,以颜面、颈部、臂部肿胀为特点,常伴有呼吸困难、端坐呼吸、胸部侧支循环形成,多由胸部和纵隔恶性肿瘤引起,患者预后差,如不及时治疗可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喉部或脑部水肿。下腔静脉综合征则是由于下腔静脉受到邻近病变的侵犯、压迫,或腔内血栓、癌栓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下腔静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阻塞导致血液回流受阻所造成的一综合征,患者可出现双下肢、下腹部或阴囊、阴茎包皮水肿,腹壁静脉曲张等症状。应用腔静脉支架介入置技术可及时解除因肿瘤阻塞腔静脉造成的相关并发症,并为其他治疗创造条件。多数情况下选择经股静脉穿刺路,置导管鞘后,通过导丝导管交换技术插入测量导管在狭窄梗阻部位行DSA明确腔静脉狭窄部位的长度和程度,在珠头导丝的支撑和引导下将支架输送器通过狭窄段,然后在推送器的推送下将支架经输送器置入静脉狭窄段,选用的支架长度要求超出狭窄段两端各1~2cm, 以保持足够的支撑力。支架置入到位后需再次造影,证实支架的展开情况和位置的准确性。并发症为存在血栓、瘤栓脱落导致肺栓塞、支架移位、回心血量突然增加导致心功能负担加重。

肿瘤的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在医学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治疗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富含血管的肿瘤。这种治疗方式通过血管系统进行,利用高浓度的药物和栓塞剂直接作用于肿瘤,以期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效果。由于药物浓度较高,因此能够更有效地穿透肿瘤组织,对肿瘤细胞造成直接的损害。此外,栓塞剂的使用可以切断肿瘤的血液供应,进一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然而,血管介入治疗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栓塞剂迁移的风险,这可能导致栓塞剂错误地的堵塞了非目标血管,从而引起不必要的副作用或并发症。此外,这种治疗方式的成本相对较高,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

与血管介入治疗相比,非血管介入治疗更适合于那些位置较深或血管较少的肿瘤。非血管介入治疗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通过物理手段(如射频消融、冷冻治疗、高强度聚焦超声等)或化学手段(如酒精注射)直接灭活肿瘤细胞。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精确地定位肿瘤,减少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损害。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医生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肿瘤的类型、位置、大小,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个人偏好。总之,血管介入治疗和非血管介入治疗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应症。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肿瘤的特性,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创新的治疗方法出现,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实体肿瘤的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多种抗血管生成策略,并研究其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这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策略包括抗血管生成治疗、血管破坏策略、促进血管策略、靶向旁分泌信号、血管正常化等,尽管许多策略尚未在临床环境中进行测试,但它们为未来可能的替代治疗方法提供了基础。以及血管介入治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使用正在成为研究的热点。例如,卡瑞利珠单抗和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血管介入治疗不可手术切除实体瘤的临床研究,为晚期实体瘤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联合治疗模式已经在多个瘤种中的确证性研究中得到证实,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可控的毒性。同时,在肿瘤微创介入治疗领域,技术创新不断,例如ELF™复合式冷热消融系统的推出,该系统体积小、重量轻,易于移动,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肿瘤治疗。

综上所述,实体肿瘤的血管介入治疗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新的治疗策略、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和临床研究都在推动这一领域不断前进。


作者:张杰